Chinese:中國姓氏: 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

no edit summary
(Created page with "{{DISPLAYTITLE:中國姓氏}} {{breadcrumb | link1=中華家譜 | link2= | link3= | link4= | link5=中國姓氏 }} ==中國姓...")
 
No edit summary
Line 7: Line 7:
| link5=[[Chinese:中國姓氏|中國姓氏]]  
| link5=[[Chinese:中國姓氏|中國姓氏]]  
}}  
}}  
 
[[Image:Geographylogo.png|20px|Geographylogo.png]] '''在其他语言中:''' [[Chinese:中國姓氏|中文]] | [[Chinese Surnames|English]]
==中國姓氏==
==中國姓氏==
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,每一個姓都蘊含着生動有趣的故事,是超越時空、貫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。姓是一個家族系統的血緣符號,通過這個符號,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和歷史文化聯繫起來。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,古老的姓與氏發展到今天,經歷了漫長的整合與變化。  
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,每一個姓都蘊含着生動有趣的故事,是超越時空、貫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。姓是一個家族系統的血緣符號,通過這個符號,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和歷史文化聯繫起來。中國是歷史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,古老的姓與氏發展到今天,經歷了漫長的整合與變化。  


姓氏的起源  
===姓氏的起源===


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母系氏族社會,中國人在母系氏族社會隨母姓,「姓」由「女」和「生」組成,說明最早的「姓」只知有母,不知有父。所以中國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,如姬姓。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,姓為同族集團的名稱,氏是姓的分支,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,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,氏從君主所封的地、所賜的爵位、所任的官職、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,所以貴族有姓、名、氏,平民有姓、名、無氏。如黃帝,姓公孫,生於軒轅之丘,故稱為軒轅氏。同「氏」的男女可以通婚,同「姓」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。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: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。後來儒家用倫理解釋了這一條。  
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古母系氏族社會,中國人在母系氏族社會隨母姓,「姓」由「女」和「生」組成,說明最早的「姓」只知有母,不知有父。所以中國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,如姬姓。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,姓為同族集團的名稱,氏是姓的分支,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,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,氏從君主所封的地、所賜的爵位、所任的官職、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,所以貴族有姓、名、氏,平民有姓、名、無氏。如黃帝,姓公孫,生於軒轅之丘,故稱為軒轅氏。同「氏」的男女可以通婚,同「姓」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。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: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。後來儒家用倫理解釋了這一條。  


中国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呢?<br>《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》收錄23813個姓氏,目前在用姓氏超過七千種,單字姓6931個,複姓和雙字姓9012個,三字姓4850個,四字姓2276個,五字姓541個,六字姓142個,七字姓39個,八字姓14個,九字姓7個,十字姓1個,是藏族的「夥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」。筆劃最少的姓為1筆的「一」,是僳僳族姓,由乙姓衍化而來。字數最多的姓是藏族十字姓筆劃最多的姓為30筆。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國姓氏超過7000種。<br>據古文獻記載,中國最早的姓是「風」姓,最早的氏是「伏羲氏」、「神農氏」、「女媧氏」等。<br>中國最常用的還是「李」、「王」、「張」、「劉」、「陳」、「楊」等。100個常見大姓,約佔中國總人口的85%。百家姓于最近重新排列,不再是由以前的「趙錢孫李」開頭。  
===中国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呢?===
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》收錄23813個姓氏,目前在用姓氏超過七千種,單字姓6931個,複姓和雙字姓9012個,三字姓4850個,四字姓2276個,五字姓541個,六字姓142個,七字姓39個,八字姓14個,九字姓7個,十字姓1個,是藏族的「夥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」。筆劃最少的姓為1筆的「一」,是僳僳族姓,由乙姓衍化而來。字數最多的姓是藏族十字姓筆劃最多的姓為30筆。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國姓氏超過7000種。<br>據古文獻記載,中國最早的姓是「風」姓,最早的氏是「伏羲氏」、「神農氏」、「女媧氏」等。<br>中國最常用的還是「李」、「王」、「張」、「劉」、「陳」、「楊」等。100個常見大姓,約佔中國總人口的85%。百家姓于最近重新排列,不再是由以前的「趙錢孫李」開頭。  


姓氏由来的类别  
===姓氏由来的类别 ===


從漢代開始,姓氏混而為一。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,大部份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。考其來歷,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:  
從漢代開始,姓氏混而為一。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,大部份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。考其來歷,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:  
Line 45: Line 46:
12. 因賜姓、避諱而改姓  
12. 因賜姓、避諱而改姓  


<br>意想不到的罕见姓氏<br>中國幅員遼闊,情況複雜,很難精確哪個姓氏為最稀有,但以下這些姓氏都是平時很少見的。<br>死<br>據說是倒數第二小姓。「死」姓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北部,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複姓發展而來。「死」與「難」、「亞」同屬中國最特殊三小姓。<br>難<br>據說是中國倒數第一姓。讀去聲,分佈在河南四座小村裡,據說難姓隨鮮卑北遷,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「難江」。幾經輾轉,難姓鮮卑族才涉足朝鮮半島。<br>老<br>一說是廣東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「布、老、雞、田」之一。一說是由「薩克達」這個滿族姓更改漢姓而來,「薩克達」的滿語就有「蒼老」的意思。<br>雞<br>廣東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,有不少雞姓人改姓為奚,但在佛山還有兩位沿用雞姓的老太太。<br>香<br>據說南宋末年,即730年前,一個查氏孝廉遭到元軍追捕,東躲西藏無處安身,逃到廣州橫瀝鎮村頭所在地,為了隱姓埋名,將「查」字下面的一橫放到了上面,改姓為「香」。<br>揭<br>揭氏多分佈於贛、閩、粵三省,據說各地揭姓皆源出於揭陽縣。<br>蟻<br>蟻姓屬閩越土著遺裔,發源地為莆田市涵江區塘頭鄉和市內城廂區,在潮汕地區,只有澄海有蟻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。<br>植<br>得姓始祖是勾踐,植氏是越王后裔,廣東三水大塘永平居委會土塘下村唐朝開始建村,村民均為植姓。廣東、廣西兩地多數植姓村莊或宗族都源自此處。<br>禤姓<br>禤姓有為紀念先祖南越王趙佗的說法,不少禤氏祠堂或神龕上書「南越郡」字樣。趙佗是南越的第一代國主,後來尊漢而削去帝號,在其治下80多年,南越發展甚快。如果禤姓先祖是趙佗,那麼禤姓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嶺南土著居民。<br>陀<br>疑為兩廣百越古姓之一,主要分佈在廣東高州、羅定及廣西容縣等地。<br>此外還有接、伯、脫、須、毒、刀、支、第五、東野、迮、黨、賓、酒、漆、黑、粘、苟、玉、歹、蕩等等罕見稀有姓氏。
===意想不到的罕见姓氏===
中國幅員遼闊,情況複雜,很難精確哪個姓氏為最稀有,但以下這些姓氏都是平時很少見的。<br>死<br>據說是倒數第二小姓。「死」姓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北部,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複姓發展而來。「死」與「難」、「亞」同屬中國最特殊三小姓。<br>難<br>據說是中國倒數第一姓。讀去聲,分佈在河南四座小村裡,據說難姓隨鮮卑北遷,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「難江」。幾經輾轉,難姓鮮卑族才涉足朝鮮半島。<br>老<br>一說是廣東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「布、老、雞、田」之一。一說是由「薩克達」這個滿族姓更改漢姓而來,「薩克達」的滿語就有「蒼老」的意思。<br>雞<br>廣東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,有不少雞姓人改姓為奚,但在佛山還有兩位沿用雞姓的老太太。<br>香<br>據說南宋末年,即730年前,一個查氏孝廉遭到元軍追捕,東躲西藏無處安身,逃到廣州橫瀝鎮村頭所在地,為了隱姓埋名,將「查」字下面的一橫放到了上面,改姓為「香」。<br>揭<br>揭氏多分佈於贛、閩、粵三省,據說各地揭姓皆源出於揭陽縣。<br>蟻<br>蟻姓屬閩越土著遺裔,發源地為莆田市涵江區塘頭鄉和市內城廂區,在潮汕地區,只有澄海有蟻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。<br>植<br>得姓始祖是勾踐,植氏是越王后裔,廣東三水大塘永平居委會土塘下村唐朝開始建村,村民均為植姓。廣東、廣西兩地多數植姓村莊或宗族都源自此處。<br>禤姓<br>禤姓有為紀念先祖南越王趙佗的說法,不少禤氏祠堂或神龕上書「南越郡」字樣。趙佗是南越的第一代國主,後來尊漢而削去帝號,在其治下80多年,南越發展甚快。如果禤姓先祖是趙佗,那麼禤姓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嶺南土著居民。<br>陀<br>疑為兩廣百越古姓之一,主要分佈在廣東高州、羅定及廣西容縣等地。<br>此外還有接、伯、脫、須、毒、刀、支、第五、東野、迮、黨、賓、酒、漆、黑、粘、苟、玉、歹、蕩等等罕見稀有姓氏。


[[Category:Non-English Article]][[Category:Chinese Language Article]]
[[Category:Non-English Article]][[Category:Chinese Language Article]]
Batcheditor, Moderator, Protector, Reviewer, Bots, Bureaucrats, editor, Interface administrators, pagecreator, pagedeleter, Suppressors, Administrators, Widget editors
357,064

edits